隨著全球變暖的嚴重性日益增加,減少碳排放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而碳交易作為在政策上推動碳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關注。
台灣政府在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將「總量與交易制度」,相較於2005年排放量,在2050年減量50%,做為市場上的誘因,開始發展出溫室氣體盤查和溫室氣體抵換專案。
爾後,因應全球淨零排放,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目標正式入法,為了激勵企業自主減量,台灣證交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出資,台灣碳權交易所因此在2023年8月7日於高雄設立。
然而,碳權認知和相關配套措施,市場上一片茫然,本文將從碳權交易的角度出發,介紹碳交易的基本概念和運作方式,分析碳交易對企業的益處。
瞭解臺灣的碳焦慮
臺灣作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碳排放量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臺灣的碳排放量在亞太地區排名第四,僅次於中國、印度和日本。
此外,臺灣還是一個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體,化石燃料消耗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超過80%,這使得減排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這種情況下,碳權交易被視為推動減排的一種重要手段。碳權交易是一種基於市場機制的減排方式,
通過政府制定的碳排放總量限制和碳排放許可證的發放,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在碳權交易市場上買賣碳排放許可證。
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碳排放的價格,從而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轉型。
碳權型態
碳權型態可分兩大類型:
- 排放配額(allowance)
指的是政府對製造業等碳排放量大的部分,進行強制性碳交易制度所核發的排放配額,例如歐盟、中國、美國加州等,是強制性碳市場。
其中強制性碳市場價格變化會影響到自願性碳市場,影響因子如下:
- 碳盤放額度核配量,只要碳權核配量愈少,市場上碳權需求高,碳價就高。
- 減碳科技發展,若是技術突破能降低成本,碳價又能下降。
- 能源價格,能源價格幾乎和碳價成正比
- 氣候變遷影響,天氣越熱,增加用電需求,就會提高碳排放量,碳價升。
- 減量額度
組織機構自願性進行減碳投資後,所得到的減量額度,稱為自願性碳市場。
其中碳權核發機構包含: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經驗證減量額度」(CERs)
- 各國政府核發的減量額度(國內機制),像台灣環保署核發的抵換專案減量額度。
- 國際獨立機制,由非營利機構 Verra核發的VCUs
台灣在推動碳交易制度已落後全球超過十年,今年高雄設立的碳交易所,可見政府節能減碳之決心,當然也會遇到些困難,其困難如下:
- 臺灣的碳排放總量限制相對較寬鬆,這導致碳排放許可證的價格較低,難以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
- 臺灣的碳交易市場相對較小,市場參與者較少,交易活躍度不高。這使得碳交易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的價格信號,難以調節碳排放的價格。
- 臺灣的碳交易市場還存在著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的問題,例如碳排放許可證的發放和管理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碳交易對企業的益處
碳交易對企業來說,有很多益處,其要點如下:
- 碳交易可以説明企業降低碳排放成本。如果企業能夠減少碳排放量,那麼它就可以減少碳排放許可證的購買成本。
- 碳交易還可以説明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轉型。企業可以通過碳排放許可證的買賣,來優化自己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
- 碳交易還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隨著碳排放許可證的價格不斷上漲,一些企業開始將碳減排作為一項新的商業模式。例如,一些企業開始開發新的清潔技術,以減少碳排放量,從而獲取更多的碳排放許可證,或者將自己的碳排放許可證出售給其他企業。這種商業模式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收益來源,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知名例子,因為歐盟與美國都有對車輛訂出效能標竿,也就是所謂的強制性碳交易制度,因為電動車具低碳或低碳排放優勢,相較於燃油車會有剩餘的排放額度。
特斯拉的電動車相較於燃油車輛享有剩餘排放額度,每年有超過10億美元的碳權收入,也為特斯拉奠定了財務的基礎。
最大化你的碳權利:碳交易指南
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些關鍵戰略,以幫助企業最大化其碳權利和利用碳交易市場的機會。
- 企業需要制定準確的減排計畫
通過確定減排目標和衡量排放量,企業可以制定實際可行的減排計畫。這以幫助企業最大化其碳信用額度和收益。
- 企業需要瞭解市場趨勢和需求
瞭解市場趨勢和需求可以幫助企業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碳信用價格,並最大化其收益。
- 企業需要保持靈活性
碳交易市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市場,企業需要隨時準備調整其減排計畫和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保持靈活性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碳信用價格,並實現其減排目標。
結論:利用碳機會實現業務發展
總之,碳交易和碳權是企業實現減排目標和永續發展的重要工具。
企業可以通過制定準確的減排計畫、瞭解市場趨勢和需求、保持靈活性和透明度、以及利用碳交易工具和資源和碳交易服務和諮詢,最大化其碳權和利用碳交易市場的機會。
通過利用這些機會,企業可以實現其業務發展和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