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是當今綠色環保領域內炙手可熱的話題,新時代來臨也將帶來全新的商機,關鍵在於中小企業老闆們用什麼眼光看待。畢竟台灣企業和全球品牌大廠關係密切,是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角,如何將「碳汙染」變成「碳資產」,並將商機留在台灣,這就值得老闆好好想的地方。
「淨零碳排」指的是通過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減碳等方法,最終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至零或接近零的環保目標。
中小企業如何開始著手「淨零碳排」是一個關乎未來營運永續的重要問題。本文將從瞭解什麼是「淨零碳排」開始,和探討企業減排的背景,還有需關注哪些方面?希望能給有需要的中小企業提供一些幫助。
瞭解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及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國紛紛加入淨零排放的行列。為了減緩氣候暖化,歐盟早在2005年起就開始實施碳交易市場,希望能讓企業排碳有價。
歐盟碳邊境關稅影響巨大,根據中研院報告,未來台灣企業支出將上看2600億,劇烈的衝擊讓台灣廠商們陷入嚴重的碳焦慮。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2023年10月試行、預計2027年1月上路
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
CBAM初期管制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
在這個全球減碳的趨勢中,不管是上市櫃公司,還是中小企業大家幾乎都無法脫隊。不僅無所適從,大家都苦於無著手之處。
因此,全球許多國際大廠公開宣示將轉用再生能源、提高設備的能源效率等方式實現減碳,這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生產及供應鏈合作。如果公司沒做到減碳,很可能就被客戶抽單,被投資人撤資。
因此,中小企業更需要瞭解並加入這個減碳的趨勢,順風而起,把碳當作資產來管理,才能充分把握未來機遇,為自身可永續發展搶得先機。
中小企業減碳的入門策略
在淨零碳排的努力下,針對中小企業的減碳策略是必須的。全台登記的中小企業有154萬家,其中受到供應鏈要求或外銷訂單,需要進行碳盤查的公司約有19萬家。
因為台灣在碳盤查的量能有限,造成資源有限、成本難控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需要安排碳盤查輔導,竟都排了半年之後。甚至光是要做第三方查證,沒有一年前預約根本難以排到。
但正值入門階段的中小企業不能擺爛,還是可以從日常減碳做起,並採用不需要大量資金的行為改變策略。
另外,企業可以投入小額資金,快速回收成本的設備汰換,進一步降低碳排放。瞭解企業的碳盤查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可以制定具體的減碳方案並提升企業的減碳能力。企業實施減碳行為後,還需要評估效果的可持續性,從而為更進一步的減碳行動做好充分準備。
企業展現減碳,導入綠色供應鏈,以大帶小
台灣有上百多家企業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希望能讓全體員工都能建立碳成本的觀念,企業內部也能將資金用來研發減碳投資或繳交碳稅。
當然會有遲疑的聲浪,這些都會增加成本,企業為什麼願意這麼做?主要是因為當企業滿足國際品牌商對供應鏈的綠色要求,能拉開與同業的競爭,建造幾道護城河,這樣就能爭取更多的利潤空間。因此,就算焦慮、挑戰接踵而來,企業還是願意投入。
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設立明確的淨零目標和計畫,並尋求政府和其他合作夥伴的協助,實現減碳轉型。推動整個供應鏈參與減碳也是一種有效策略,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採購力和市場佔有率。淨零排放的實現需要集體努力,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具有經濟和永續經營的機會。
碳足跡和碳盤查的概念及實踐方法
在減碳過程中,瞭解自身企業產品的碳足跡十分重要。通過針對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碳排放進行計算,可以實現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碳足跡和碳盤查是兩種實踐方法,其中碳足跡是指衡量單個產品或組織的所有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而碳盤查則是將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成三種範疇,分別是直接排放、間接本地排放和間接非本地排放。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開始進行碳足跡和碳盤查,瞭解產品碳排放情況,制定相應的減碳策略,是實現淨零碳排的重要步驟之一。
同時,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促進整個產業鏈的減碳效應,對於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也有重要作用。
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實現減碳目標
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是中小企業實現減碳目標的有效策略之一。隨著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和品牌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排放資料,中小企業也需要開始關注自身的碳足跡和資源利用情況。
與上游供應商合作,選擇更環保的原材料和產品,可以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同時,與下游客戶共同探討可持續的產品設計和包裝方式,也可以減少後續運輸和處理時的碳排放。
這種合作可以實現不僅是單個企業,而是整個供應鏈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如何評估減碳舉措的效果及永續性
當中小企業開始減碳舉措時,如何評估其效果和永續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企業可以制定碳減排目標,引入碳足跡和碳盤查的概念來測量其減碳成效。
同時,應進行長期跟蹤和評估,以瞭解企業減排策略的永續性,並不斷優化和改進策略。
為了實現淨零排放,企業需要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採用更環保的原材料和生產工藝,以減少企業的總碳足跡。企業可以參考歐盟、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淨零排放計畫,探討與當地政府和組織的合作機會,以便更好地應對市場和政策變化。
結論
台灣是蘋果、Nike等國際品牌的供應鏈一環,既然這些大廠已做出減碳承諾,對台灣企業來說,不能再被動等著國家政策和國際碳關稅實施了,這種全世界的趨勢,企業別無選擇,趁早跟上淨零碳排的腳步,取得先機更好。
文中圖片來自 經濟部工業局碳足跡講習會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