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老闆把減碳當作威脅,認為要花大筆錢做環保,轉念一想可以把這當作傳統老廠的轉型特效藥。當消費者都在比CP值,與其削價競爭,打折打到骨折,倒不如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做ESG和數位轉型。畢竟對傳產來說,談轉型太沉重,而且要平均年齡四十幾歲的員工,進行大刀闊斧,老員工們很容易反彈。如果用綠色企業去溝通,就是一個目標明確又符合社會需求的商業模式,除了為自己公司創造價值,還能強化競爭優勢。
企業雖然在ESG轉型的過程中顯性成本會上升,但隱性成本反而會下降,它反而可以提升公司正面形象,吸引到更多優質的員工,對吸引人才有極大的幫助。
一種老闆,會把挑戰當成風險,就算能守成,難再創新局;另一種老闆,則把挑戰當商機,將公司帶到另一個高峰。
決心和設定目標的重要性
淨零排放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決心和設定目標。當企業要推環保永續,對業務和服務人員都造成壓力,同時也增加員工的勞務負擔,當員工被告知實施細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大家都在看老闆是不是玩真的,能堅持多久?畢竟在整個ESG執行下,不只是設備、資源,連人力都得投下去,而且短時間無法獲利。
公司內部要進行碳盤查,而產品要開始有碳足跡的計算。這將使你準確地瞭解碳的排放量是多少?以及排放量來自哪裡?之後還要找出高碳排的熱點,讓你能夠評估哪些方面最需要努力,以達到減碳目標。
本文的圖皆來自政府期刊 《 就業安全 》108年6月號
彎道超車,拼出新事業
公司節能減碳的方式太多了,從廁所和辦公室的衛生紙、公務車出勤、資源回收到用電量都有,除了定期檢查公司耗能異常,還將省下來的費用和員工獎金連動,提升員工節能的誘因。初期投入的物力和人力本就不少,光是一間分公司更換省電的LED燈就得耗費上千萬。
如果你的公司決定投身於淨零排放,以下是減碳和碳中和的要點:
1.從一檢視軟硬體設施和設備,相關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開始,進而落實後續的量化監督,和管理監控。
2.落實各式低碳的實踐力,不能只將這個任務「丟」給減碳的部門,公司從上至下已經有減碳DNA,就開始延續核心理念,各單位都必須努力導入可行且有效的減碳技術。公司新廠址可採用綠建築標準規範,交通運輸上盡量用電動車,而電力上也可用綠電交易機制購置綠電。
3.借助碳抵換補足,除了盡全力實踐減碳,其餘的碳排也可以用交易機制進行抵換,如森林碳匯所產生的碳權交易。
4.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能或太陽能,自動化平臺,可以幫助管理者優化操作,並儘量減少用電。
如果在你公司的減碳武器庫中擁有這些工具,不僅使公司更容易跟進淨零排放承諾,而且還幫助企業進一步減少排放。此外,引進新的技術,也可以讓排放目標可以幫助組織內部和利益相關者。就像一般消費大眾,他們越來越有興趣瞭解他們的產品是如何用永續的方式來生產的。
深植減碳思想,蒐集綠色節能提案
許多企業碳盤查調查結果,高達七成的碳排,都在外部上下游協力廠商上,減碳成敗,操之在他人。因為不在減碳趨勢的第一線,許多企業就等到環保意識抬頭或國際規範要求,被推一步再前進一步。但如果早一步減碳行動,就能找到企業轉型與成長的潛能,可以先試著朝改變材料,公司上下植入減碳DNA、發展再生能源,這三個方向下手。
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排放成本將侵蝕企業本身的獲利,金融業也紛紛重視起碳相關的議題,同時也慢慢向低碳經濟的過渡提供資金。透過金融機構或投資人的手段來衡量企業是否有能力面對ESG議題,也會開始篩選投資或放款標的。
畢竟,當一間公司願意用創新和基礎設施來投資ESG可能是昂貴的,而且這些投資通常以犧牲短期利潤為代價,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日子一久,反而是那些跟不上ESG步伐的企業,會遭遇融資或其他金融服務上的困難。
有幾種融資方案可用於支持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期,依據個別公司情況不同,僅供參考。以下是幾個選項:
1.綠色債券,它允許公司和政府為促進減少碳排放的專案借款。
2.碳定價計畫,為減少排放提供經濟激勵。
3.投資基金,為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資金。
4.政府補貼和補助,通過降低綠色投資的前期成本,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
通過投資於這些融資方案,企業不僅可以節省資金,還可以通過保護其底線和環境的更綠色的做法來提高其競爭優勢。
結論
隨著《巴黎協定》的簽署,世界正朝著永續的未來發展,公司不能忽視隨之而來的機會和挑戰。事實證明,綠色發展是企業的未來之路,通過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減少碳排放,公司便可以開始收穫淨零碳排放的好處。
要去顛覆跟以前不一樣的價值觀,重新打造它,真的有難度。很多人都認為,老企業做減碳看似包袱很多,但轉念一想,重新盤點,就會發現自己坐在金山銀山上,只要充分運用既有強項,就能將忠心老員工成為綠色轉型主力,進行彎道超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公司必須盡其所能,確保到2050年世界成為一個更綠色、更健康的地方。